检索

螺旋藻生产的碳源替代和水循环技术开发与示范

文章来源:  |  发布时间:2012-10-09  |  【打印】 【关闭

项目概况 :

螺旋藻作为食品或饲料添加剂,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成本较高,重要原因是生产过程的物料消耗大。在传统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中,培养液的深度较浅,由于气泡在培养液中停留时间短,使得CO2的吸收率很低,只有13-20%。所以长期以来,在螺旋藻的生产中只能以NaHCO3的形式补充碳源,以NaHCO3补碳需要约8吨小苏打/吨藻粉,而采用CO2补碳理论上只需要约1.8CO2/吨藻粉。若能够用各种工业过程副产的CO2培养薇藻,不仅能固定二氧化碳,还可以使碳源成本大幅度降低。其中高效补充二氧化碳技术是关键。

本项目以前期获得的自主的补碳技术为核心,进一步改善补碳装置的气泡分布、提高CO2吸收率;完善营养盐控制技术;建立沼气烟道气制备食品级CO2的装置,完善操作工艺,实现CO2替代小苏打;建立采收后培养液净化装置,完善养殖水体的净化工艺,实现水体多次循环;在此基础上完成过程集成,建立1000亩开放池的生产示范,大幅度降低螺旋藻生产的物料消耗和成本,为螺旋藻产业的技术换代提供一套高效的平台技术体系。

技术创新点:

本项目组在利用CO2培养螺旋藻以及营养盐控制、水体循环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。本项目将进一步改善补碳装置的气泡分布、提高CO2吸收率,完善营养盐控制技术;建立沼气烟道气制备食品级CO2的装置,完善操作工艺;建立采收后培养液的净化装置,完善养殖水体的净化工艺,实现水体多次循环;在此基础上完成过程集成,建立1000亩开放池的生产示范,大幅度降低螺旋藻生产的物料消耗和成本,为螺旋藻产业的技术换代提供一套高效的平台技术体系。

产学研合作:

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所属单位主持,秦皇岛长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、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参加,部分工作委托相关单位承担的方式执行。本项目在原有200L超声循环提取生产线的基础上,针对产业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,研究建立30005000L超声循环提取规模化生产线1条,鲜芦笋下脚料日处理能力达到10 吨,芦笋皂苷提取物日产量达到340kg,以及芦笋胶囊生产线和芦笋口服液生产线各1条,形成芦笋皂苷提取物、芦笋皂苷胶囊和芦笋皂苷口服液3种产品。

项目主要应用范围:

1993年,我国第一种螺旋藻新药——施普瑞胶囊在云南开发成功。1995年,我国第一个大规模开发应用螺旋藻热潮到来,但由于技术水平较低,产品低水平重复,国际市场竞争力差,国内市场开发远远滞后,所以在3年内就走入低谷,生产厂家由原来的几百家锐减至几十家。近几年以来我国螺旋藻产业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,生产企业迅速增加,据保守估计,目前从事螺旋藻产业生产经营的企业超过四百家,产量也迅速增长。据不完全统计,1995我国螺旋藻干粉产量仅800吨,2004年达到了2000吨,2006年螺旋藻的产量是2500吨,2007年约达3500吨,2008年约达4000吨,目前总产量估计为5000吨。项目实施期间市场预估计可达到10000吨。

预期效果:

本项目技术在全行业推广后,按目前行业产量5000/年计算,可增加螺旋藻产量1000吨,增加销售收入5000万元(按照5万元/吨计算);每吨螺旋藻的生产成本降低10000元,增加经济效益6000万元。

合作方式:

专利授权

Copyright © 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:海淀区中关村保福寺100号 邮政编码:100086
联系电话:010—62565301 传真:010—62653995 网址:http://www.nctt.ac.cn 邮箱:caszyzx@cashq.ac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