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索

北京地区大气细颗粒物对灰霾形成的影响研究

文章来源:  |  发布时间:2012-10-09  |  【打印】 【关闭

项目背景

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,北京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10年来其平均质量浓度变化不大或者说略有减少,而直径0.12μm的粒子却明显增多,增多达15%以上。这些细颗粒来源广、形成机理复杂,受大气化学、大气物理和社会活动影响较大,目前认为主要是交通扬尘和经过化学转化的硫酸盐、硝酸盐、氨盐等化合物颗粒。这些细颗粒容易吸附毒性物质,又因颗粒直径较小,可以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肺部,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威胁。因此,需要明确细粒子的各类影响。目前北京大气细粒子与灰霾关系的研究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。第一,实验仪器设备标准不统一,观测实验十分零散,时间系列非常不完整,多数实验持续时间过短,不能揭示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时空分布规律;第二,细粒子化学特性观测分析不全面,多数观测往往只注重无机组成或有机组成其中一个方面;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气象因子、细粒子前体物的观测分析,对北京市的细粒子来源仍不清楚。在模式研究中缺乏相应的观测数据对模式结果进行验证和改进;第三,大多数观测研究仅局限于北京市区,周边和背景区域观测研究较少,从而造成北京市大气细粒子污染的分布特征及来源了解不够全面,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有效调控以减少城市污染。

项目简介

   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,利用已有的大气细颗粒污染物的采集与分析测试手段,研究北京地区细颗粒物的时空分布,解析细颗粒物的来源和主要成分的源汇关系,确定细颗粒物的基本特征,分析细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及其在灰霾行成中的作用,为北京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实验依据。

技术创新性

在北京城市和郊区设置4-5个观测点,采集不同季节的大气气溶胶样品,特别注意采集严重灰霾天气的大气颗粒物样品,分析细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。实时在线监测大气中PM2.5的质量浓度、粒子数浓度、粒径分布和气态污染物如SO2NOXO3VOCs和大气能见度、风温湿等气象要素,分析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、气象条件与大气能见度的关系。

北京地区大气细微颗粒物时空分布模拟及来源分析。采用多种统计方法与数学模式,结合气象资料解析灰霾天气和正常天气下,分析北京地区细颗粒物的来源、贡献率及其对灰霾行成的影响。利用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-CMAQ,通过数值模拟实验,建立基于模式结果的大气能见度计算方法,为探讨细颗粒物对灰霾形成的影响和开展大气能见度预报提供支持。

项目意义

对北京地区灰霾天气进行网络监测的基础上,分析细颗粒污染物的时空分布、与解析细颗粒物的来源和主要成分的源汇关系,确定细颗粒污染的基本特征,分析灰霾形成机理和细颗粒物组分、来源对灰霾形成中的贡献率。在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式的基础上,提出优先控制的污染源清单,为控制细颗粒物污染、提高大气能见度与减少灰霾天气、开展能见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。

Copyright © 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:海淀区中关村保福寺100号 邮政编码:100086
联系电话:010—62565301 传真:010—62653995 网址:http://www.nctt.ac.cn 邮箱:caszyzx@cashq.ac.cn